上世纪早期,在福建平潭岛南面,每逢入夏,海边村庄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布满了一种长相怪异的动物。它们全身由坚硬的甲壳包裹,身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头部形状犹如斧刃且略微隆起,中部稍头部平坦,尾巴细长如剑。动物的腹面有五对足和一对小螯,末端均分叉。这些长相怪异的动物在海边大量聚集,两两成对,上下相叠。村民对此大为烦恼,但也习以为常。因为入秋之后,这些两两成对的动物就会就此作别,各取其道,回到海里去。
浙江南部近海拖网误捕的中国鲎,已当场放生 |“玩台钓的陈大师”供图
如果你也是南方海边人,可能早已猜到前文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它们是“鲎”。许多人称它们为“马蹄蟹”,因为它们身体前部的甲壳既似斧刃,又呈现出马蹄的形状。鲎生活在暖水海域的海底,距海岸最远可达大陆架边缘,最深可达水深200米左右,平日里深居简出。然而一到夏季,生活在海底的鲎都会爬到砂质海滩上,繁殖产卵。
鲎腹面有五对足和一对小螯 |“玩台钓的陈大师”供图
鲎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雄性个体的体型较雌性小,每次繁殖时,它们就扒在雌性的背上。雌鲎会在潮间带的沙滩上挖好几个浅坑,然后在每个坑里产下200~300枚卵。待雌性挖坑产卵后,扒在雌性背上的雄性就开始为卵授精。当潮水没过浅坑,受精的鲎卵被少量砂砾掩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身边的 “活化石”
尽管被称为“马蹄蟹”,然而鲎与我们常吃的螃蟹亲缘关系并不算近,反而更适合与蜘蛛称兄道弟。现存的鲎仅有四个物种,其中有三种(中国鲎、圆尾鲎和南方鲎)在我国沿海海域可见,还有一种(美洲鲎)生活在北美洲东部。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化石告诉人们,鲎在过去有多样的表现,其物种数量远远多于当前。最早的鲎历史可以追溯到奥陶纪,就连和现生的鲎长得最相近的物种,其历史也可以追溯到侏罗纪。鲎被称为”活化石”当之无愧,因为它们竟能扛住环境的挑战,在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相继灭绝的时代更迭中存活下来。
鲎能顽强地存活下来,首先在于其繁殖能力强,产卵数量多;其次在于鲎的食性杂,不挑食,成年鲎常以底栖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例如虾蟹、沙蚕、星虫和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最后,鲎坚硬的甲壳和灵活的躯体是保护其在海洋里不被捕食者吃掉的关键。
当“活化石”遭遇重创
鲎在演化历史中延续了4亿多年,尽管如此,它们却在人类世遭受了重创。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鲎的血液价值被医药产业所发掘。鲎的血液呈蓝色,这是由于其血液中含有丰富的铜离子。鲎血液中的阿米巴样细胞对细菌极为敏感,人类因此从鲎的血液中提取了“鲎试剂”,将其用于诊断人体内部组织是否因细菌感染而致病。鲎试剂的灵敏性强,效果好,因此被广泛开发。尽管大部分被抽取血液的鲎会被放归海洋,然而这些鲎的活动能力、抵抗力都随之变差,难以在野外环境继续存活,甚至会被人类二次捕获。
鲎的数量连年减少也受到人类食用需求的影响。过去鲜有人食用鲎,这才会出现文章开始那样的“鲎患”无穷的场景。鲎虽贵为二级保护动物,但是近年来,一些商贩受市场炒作影响,开始捕捉、贩卖鲎,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鱼市、餐馆里出售鲎的现象禁而不绝。除了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也是导致鲎的数量急剧下降的主因之一。沿岸围垦、网箱养殖、污水直排、挖沙盗沙等人为活动不断地改变沿海浅滩的环境,导致这些环境不再适合鲎生存和繁殖。在人类的围追堵截下,我国沿海多处浅滩里的成年鲎现已无处可寻。
守“鲎”未来
为了挽救锐减的鲎资源,我国的海洋行政机构和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实施了一系列资源增殖、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划定的工作。中国鲎作为我国数量最丰富、体型最大,同时也是受创最严重的鲎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平潭是我国享誉世界的产鲎区,在上世纪70~80年代,平潭中国鲎的产量曾居全国第一。平潭岛东南部的坛南湾是中国鲎的主要产卵地之一,也是平潭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产鲎区。这里有一处地方曾被称为“鲎母砂”,因每年夏天到此产卵的鲎层层叠叠而得名,如今这样的自然奇观早已不复存在。2004年1月8日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福建平潭中国鲎特别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坛南湾的山岐澳海域,面积为1091 hm2,岸线长度达14860 m,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中国鲎特别保护区。近年来,平潭综合实验区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中国鲎的保护力度,包括对中国鲎生长的周边环境加强监管,打击民众捕捉和鱼市、餐馆售卖行为,对影响中国鲎繁殖的近海养殖网予以取缔,在周边海域组织开展中国鲎幼苗的增殖放流活动等等。如果你在平潭岛的海边玩耍时,有看到仅手指头一半大小、通体透明的长得像鲎的动物,那就是弱小的幼年中国鲎,并且极有可能是经过人工繁育后被增殖放流至此的。希望大家不要捕捉这些鲎幼苗,让它们茁壮成长,去增援野生的中国鲎种群。
除了不捕捉鲎,我们还可以做到不伤害、不购买、不食用等等。事实上,鲎不仅没有神奇的食补功能,有些鲎甚至还带有毒素。例如与中国鲎分布相近的圆尾鲎,就含有类河豚毒素。我国南方沿海多地都曾发生过因误食圆尾鲎而死亡的案例。
仅仅过去几十年,这些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4亿多年的“活化石”竟然在多处沿海环境销声匿迹,人类改变生态环境的力量令人畏惧。不知我们是否还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看到中国鲎重新爬满沙滩的模样。相信我们都不希望这些古老的“活化石”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消失。
鲎与海洋 |“玩台钓的陈大师”供图
撰稿:曾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