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收官之战:再测海洋微塑料

发布时间:2018.06.20 浏览:4715次


转自:中国海洋在线 链接:http://www.oceanol.com/content/201806/20/c78109.html

       6月15日,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号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

       30余天,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作业,数个国产海底资源勘察设备轮番上阵,采集了大量珍贵样品和重要数据。其中,5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调查,填补了我国在西南印度洋微塑料观测的空白。

       当地时间6月15日9时,“向阳红10”船将航速降为2节(约每小时3.6公里)。科考队员用船艉甲板上的绞盘将微塑料采样器缓缓放入海中,约半小时后将采样器收回。队员将样品从采样器中取出、洗净,放入样品瓶固定保存,待回国后送往实验室作进一步分析。

     “围绕国际关注的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相关调查,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和海洋环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和国际治理,这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告诉记者。

       2016年,我国启动近海微塑料监测,并逐渐将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此次“向阳红10”船开展的微塑料调查作业,将为我国科学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评估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提供重要依据。

       此前,本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队员在印度洋布放了气象漂流浮标和测波浮标,这是我国首次在印度洋投放该类型浮标,也是我国在印度洋进行深远海海气界面环境观测保障及海气通量研究业务化工作的开端。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的大洋科考正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踪全球热点和前沿问题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倪建宇说。

       记者在“向阳红10”船艉甲板上看到,数台形态不一的设备被牢牢固定住。其中一台白色状如太空飞船的仪器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拖体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能利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与周边围岩电性和磁性的差异进行探测,依据其探测数据,可大致推断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状况,是开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察的重要设备。

     “最初我们考虑从国外引进这种设备,但费用高昂且有众多附加条件,便决定自主研发。”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邓显明说。

     “刚研发出的瞬变电磁仪是双拖体的,在大洋科考过程中不断改进,经3次升级后变成了单拖体的。”邓显明说,在深海勘察装备软硬件不断升级的同时,装备的人员配备和应用操作也愈发成熟。

       单拖体瞬变电磁仪在本航次第三航段首次应用于中国大洋科考。应用结果表明,单拖体瞬变电磁仪具有较好的拖曳稳定性和近底作业能力。在测线偏移精度控制、离底探测高度和海上施工及探测效率方面较双拖体瞬变电磁仪有所提升,将成为硫化物资源勘探的有力装备之一。

       实现突破的又何止瞬变电磁仪!在“向阳红10”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几大科考“利器”:水下无人无缆潜器、电视多管取样器、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和深海电视抓斗等,都是国内自主生产的,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毫不逊色。“当前,西南印度洋已成为我国国产高精尖深海勘察装备的试验场。”邓显明自豪地说。

      “目前,我们的科考范围正不断向纵深发展,国产化海底勘察装备已由弱势发展为占据主导。”倪建宇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大洋科考正以新姿态,走出国门,为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活动和全球海洋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