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凝心聚力 推进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6.03.31 浏览:4958次


转自 中国海洋报

2016年全国海洋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回顾了2015年及“十二五”时期海洋工作,深入研究了海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十三五”时期海洋工作进行了部署,为做好下一阶段各项海洋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落实会议精神,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结合工作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理顺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十三五”时期海洋减灾工作良好开局。

2016年预报减灾工作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海洋事业发展需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建设统筹协调、集约高效、开放共享的海洋预报减灾业务体系为目标,优化现有观测、预报、减灾业务能力布局,探索创新业务工作体制机制,科学、规范、依法履行职能,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海洋预报减灾服务效能与质量,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为海洋经济发展、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战略利益拓展提供优良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

2016年预报减灾重点工作主要包括7个方面。

一是完善立法规划和制度标准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编制《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积极参与国家各项相关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参与“智慧海洋”工程研究论证,牵头开展全球海洋立体观监测系统立项论证,编制《海洋预报减灾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方案》,推动沿海各省(区、市)编制出台地方海洋观测网规划。继续开展海洋灾害防御立法研究,积极推进各项制度、标准的制修订。

二是强化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提升海洋观测能力,优化站点布局。做好海洋站(点)、雷达、浮标、海上油气平台观测系统、应急机动检测平台运行维护,提高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质量;严格执行海洋观测系列管理制度,做好基础工作;通过国家专项开展岸基海洋站(点)、雷达站、离岸浮标站和浮标作业船等的建设工作,新增一批志愿船(平台),深化“一站多能”,增强海洋(中心)站监测观测能力;结合省级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推动地方海洋观测能力建设;开展全国海洋观测站点普查,探索海洋观测站点分类工作,优化站点布局规划;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建设,实现地方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与国家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互联互通。 三是提高海洋预报管理和技术能力,增强预报服务效能。实施海洋预报业务分类管理,调整优化现有产品结构,贯彻落实《海洋数值预报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严格执行数值预报业务准入制度,完善准入程序;规范海洋预报准确性检验评估方法和业务流程,开展集中检验评估工作试点;继续深入开展预报关键技术研发和试点工作,围绕海上战略通道环境保障系统建设需求,完善全球大洋预报系统;增强预报人才队伍素质,开展海洋预报人机交互工作平台和全国预报产品数据库升级,完成全国海洋预报产品发布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建设工作。

四是强化海洋灾害风险防范和决策服务,健全海洋减灾业务化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沿海主要海洋灾害易发区、重点防御区、重要人口聚集区等区域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加强区划成果的集成和应用;推动建立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管理制度,提升地方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做好沿海大型工程海洋灾害风险排查、海洋灾害承灾体调查和成果集成、区域减灾能力评估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灾前风险防范体系;完成首批海洋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和省级海洋减灾综合业务平台建设,推动减灾工作业务化进展,提升国家和地方海洋减灾决策服务能力。

五是加快海洋观测成果共享,拓展海洋环境保障专题服务领域。建立和完善国家与省级海洋观测数据传输网,实现各分局和相关业务中心间海洋观测实时数据共享;建立海洋观测数据加工分析业务;完善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优化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系统;建设海上战略通道环境保障系统,定期制作和发布各类专题保障服务产品,做好各类海上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工作。

六是推进海洋领域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联合相关部委启动《海洋与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编制工作;做好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评估,着力加强海岸侵蚀灾害监测和损失评价;积极开展海洋气候监测预测,重点关注2015年爆发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预测,为各级政府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决策支撑。

七是扩大对外宣传与合作,营造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氛围。加强部际交流协作,加紧落实《海洋气象发展规划(2016~2025年)》;积极跟踪和参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最新进展和项目实施,推进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加大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力度,组织做好“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加强重大海洋灾害过程期间的宣教工作,开展3个海洋防灾减灾宣教基地建设,制作更新海洋灾害宣教系列材料,做好海洋减灾网运行维护,形成宣传教育长效机制。